2024年是甲辰龙年。在十二地支所对应的十二生肖中,龙排在第五位,是十二生肖中仅有虚拟出来的动物。虽是虚拟,但这种形状美丽、气势威猛、独步全国、一往无前的形象,却简直重新石器年代开端,便贯穿了整个我国文明开展的进程,在宗教、政治、文明、艺术等各范畴扮演着重要的人物,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华文明最具想象力和标志性的符号。
古往今来,龙的形象是怎么构成、开展和改变的?在不同的文物中,龙被刻画成了什么容貌?龙从什么时候开端成为皇权的标志?我国人从什么时候开端自称龙的传人?近来,“陕西文物探探探”实地造访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咸阳博物院三家文博单位,探寻陕西文物中的“中华龙”,探求这些龙文物反面深沉的文明意义和内在。
龙文物
01.新石器年代·石岭下文明鲵鱼纹彩陶瓶
甲辰龙年降临前,咸阳博物院联合旬邑县博物馆、甘肃武山县博物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彬州市文明和旅游局,推出了“龙行全国——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展厅第一个展柜的第一组文物,是来自甘肃省武山县博物馆的鲵鱼纹彩陶器,距今约6000年。
咸阳博物院讲解员杨帆介绍,鲵鱼纹彩陶瓶通高18.7厘米,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被列为第三批制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展柜中的这件为复制品,原件保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鲵鱼纹彩陶瓶为细泥红陶黑彩,上面的纹饰是鯢鱼的形象。因鯢鱼叫声很像孩提啼哭声,所以也称为“娃娃鱼”。这件彩陶瓶上的鯢鱼,脸部是人面,身子曲折有四足,尾部向上翘,身上绘有网格状鳞片。纹饰线条流利而灵动,改变丰厚。因其图画具有原始龙的雏形,被学界以为是中华龙的来源之一。
02.战国·龙钮铜錞于
独立展柜中,有一件战国中晚期至秦代的龙钮铜錞于。它通高69.6厘米,肩围111厘米,腰围88厘米,口围118厘米,重19千克。1978年在咸阳市渭城区渭阳镇塔尔坡窖藏出土。
这件铜錞所以国家一级文物。其宝贵之处在于上端用于悬挂的钮,造型为龙形。它与齐鲁、吴越、巴蜀的绳钮、兽钮、虎钮均不相同,是国内仅见的典型秦式錞于。
錞所以我国古代在军中运用的打击乐器,呈现于春秋前期、盛行于战国年代,西汉前期仍沿袭,常与鼓合作,用于战役中指挥进退,有时亦用于祭祀及宴享。
有一句话叫“伐鼓进军偃旗息鼓”,意思便是:将士们听到敲鼓的动静就了解,冲锋陷阵的时间到了;而听到敲击錞于的动静,则是需求收兵了。
03.秦·青铜龙
1994年,西安市公安局向陕西历史博物馆移送了一件青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郭嘉介绍,发现这件青铜龙,是缘于一次机动车盗窃案,其时是在被盗车辆上找到了它。
细心观察会发现,这两条环绕的龙,身体是开裂的,并且显着是不完好的。这件体量巨大、造型生动的青铜龙移送时断成了八截,共重92.5公斤。经过文物修正人员细心拼对、粘接后,复原为两条盘曲环绕的青铜龙。
经判定,这件青铜龙是战国秦或秦朝的遗物。
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始皇一致六国后收缴全国武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有学者以为,它很可能便是秦大型乐器架的底座。
04.秦汉·龙纹空心砖
咸阳博物院“龙行全国——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展厅内,有两件龙纹空心砖,一件是秦代的,一件是西汉时期的。
秦代的这件龙纹空心砖残块,1974年在咸阳市窑店镇秦都咸阳宫遗址开掘出土,为泥质灰陶。砖面上阴刻穿插的双龙身及云纹玉璧,两龙通体网格纹,绕一圆形图画相交。圆形图画中心有一圆圈,内饰树木纹,外饰卷云纹。这块空心砖用于铺设君王专用的御道。空心的规划使其具有体轻、省料、防潮、隔音的特色。
西汉时期的这件龙纹空心砖也是双龙绕璧的纹饰(见图),1980年出土于咸阳市东塔尔坡碱滩西汉墓。在砖正面的长方格内,有模印的单线阳纹双龙。龙死后曲而回视另一条龙的尾,二龙尾部相交,绕于正中一圆形乳钉纹玉璧,璧上部有一花朵形把手。整个画面疏密有致,布局合理,线条流通,极富想象力。
05.三国·龙柄铜鐎斗
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展柜中有一件三国时期的龙柄铜鐎斗。它圆口深腹,形如小盆,底有三足,一侧设长柄,柄首扬起,铸成龙头状。
此器成型于汉初,盛行于魏晋。是一件行军用具,在部队中以它为标准量器分发军粮。
龙形柄可便利持握,下面三足可便利在底下架碳烘烤,所以其第二个功用是当作炊具运用,也能够用来温酒。
它的第三个功用是夜间巡查时敲击它,宣布的动静能够起到警示效果。
06.唐·青釉双龙柄贴花瓷瓶
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展柜中有一件青釉双龙柄贴花瓷瓶。
瓶肩两边至口沿有对称的龙形柄,腹上帖塑有对称的宝相斑纹。这种一起的器型及纹饰,显现了唐代制瓷工艺深受希腊波斯—萨珊系金属制器的影响,是唐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产品。
这件器物为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所藏,腹径20厘米,高38.5厘米。其两个手柄是双龙造型,龙口衔接在口沿处,呈现出双龙吸水的姿势。腹部两边对称有两个宝相花,则是释教中常用纹饰。
07.唐·赤金走龙
1970年在西安市何家村的一次根底建设中,无意中发现了两个陶瓮和一个提梁银罐,在其间发现了一千多件唐代宝贵文物。这组赤金走龙,就出土于何家村窖藏。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12条赤金走龙,均为纯金制成,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现了6条。它们体型虽小却栩栩如生,特别是焊接在龙身上的四足,或站立,或奔波,天然生动,形神具有。表现出唐代工匠在制造小件工艺品上的熟练技巧,可谓唐代微雕的精品。
有估测以为,金龙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08.唐·彩绘十二生肖俑之龙俑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展现着一组唐代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它们的头部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形象,但身体却为人形,均着敞领宽袖袍服,双手拱于胸前,姿势既文雅又心爱,还带几分诙谐。2024年是甲辰龙年,能够看到龙俑昂首阔步,呈现出唐朝人自傲、大方的精神风貌。
古人用十二生肖与地支相结合,用来表明一个人的出世年份。据考古发现,北魏时现已有了十二生肖俑随葬的习俗。古代墓葬尤其是唐墓,有所谓的“四神十二时”,“十二时”即十二生肖。
09.唐·鎏金铁芯铜龙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根本陈设“陕西古代文明展”第三展厅,有一件鎏金铁芯铜龙(近来已迁至国宝厅展陈)。
这件鎏金铁芯铜龙是一件唐代的重要文物,1975年出士于西安市南郊牧场坡。从文物称号能够看出,龙体为铜质,铜内包铁芯,表面通体鎏金。
它身体细长,龙身曲折成S形。龙头昂扬,龙嘴打开,显露尖利的牙齿,双目圆睁,目光灼灼。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人刻画的艺术品中,无论是动物或人物,都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自傲达观的精神风貌,这件精神焕发的鎏金铁芯铜龙所具有的气势美,正是自傲的大唐文明的真实写照。
10.唐·鎏金走龙
在西安博物院二展厅的展柜中,有一件唐代的鎏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教育推行部部长田继伟介绍,这件走龙非常完好,没有大面积破损和锈蚀,是西安博物院一件非常特别的文物。
这件走龙身姿强健,身体各部位来自于天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它非常美丽的鳞片与鱼鳞很像,或许与其它爬虫类有关;其脖颈像蛇相同弯曲成S形,口中还吐着一根长舌,像蛇吐信子相同;头上生角,角前面又有冠。从它的正面来看,又好像有哺乳动物的雄阔的胸部线条;四肢非常强健,很像猛兽;四爪则像翱翔的猛禽的状况;其尾部天然下垂,走路的姿势是同侧步,又和走马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这件走龙还没有飞天的状况,是在大地上行走,显得愈加沉稳、愈加灵动,也更贴近于日子。应当是在皇家宫室中寄存,用于特别的仪轨。至于它是用于道教仍是释教,现在还不得而知。
11.唐·“千秋”龙纹铜镜
在西安博物院二展厅一个把许多面铜镜排列为圆形的展柜中,有一件有典故的“千秋”龙纹铜镜,1998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
这件铜镜全体是菱花造型,打破了圆形的铜镜格式。反面纹饰是围绕着镜钮旋转腾跃在云端的一条非常健硕的龙,和唐代鎏金走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挨近边际的部位有“千秋”二字,传统了解相似千秋万岁,但这二字其实还有根由。
史载唐玄宗的生日为阴历八月初五,因而把这一天定为“千秋节”。千秋节有赐镜和献镜的仪式,唐玄宗把有“千秋”二字的铜镜在他生日这天赐予大臣,所以凡带“千秋”铭的都属赐镜。赐镜的对象是四品以上王公和公主等高贵,意图在于教化臣僚,兼示恩宠。献镜的集体则是王公以下的群臣,意在贺寿和颂德。
12.唐·盘龙石柱
在西安博物院“宝相庄重——释教造像展”展厅有一件唐代盘龙石柱。这件唐代盘龙石柱通高142厘米,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
其造型自身具有皇家独有的气韵。龙头高昂扬起,嘴向后咧开,显露了尖利的牙齿,身体歪曲成非常美丽的S形,盘在柱子上。但这个盘龙石柱有一个不小的惋惜,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完好的文物,而是全体傍边的基座部分,揣度很可能上面还有一个重要雕塑,比方菩萨、罗汉或许为佛祖胁侍的人物形象等。
13.元明清·玉带钩
在西安博物院《六合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设》展厅中有一个展柜,展陈了多件龙形玉带钩。这些玉带钩是元明清时期的,承继了前朝穿衣束带用带钩的传统。
带钩是日子必需品,但有社会等级之分。一般老大众很难运用玉制的,所以这儿展陈的几件龙形玉带钩应当是达官高贵才干运用的。
其上面的造型与我国的龙文明有极端亲近的联络。比方说其间一个体裁叫做“苍龙教子”,表达了成年龙关于小龙的教育,协助它取得经历和常识。因涵义杰出,相似体裁在其时仍是比较盛行的。
14.清·青釉蓝花云龙纹瓷尊
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另一个独立展柜中展陈的文物,是一件咸阳市工会移送的清代青釉蓝花云龙纹瓷尊。
这件瓷尊敞口、束颈,颈部有两龙耳。深腹,圈足。内壁及底部施白釉,外壁施浅豆绿釉。口沿外有一周花卉纹,颈部、腹部有四爪龙、云纹、火焰纹,腹下部有一周水波纹,圈足有一圈回纹。
这件器物上总共有七条龙的图画,其间两条呈现在颈部呈敌对结构,别的五条环绕在瓷尊周身,整个器物造型精巧。
这样的瓷尊摆放在家中,从纹饰来看其涵义是请求宗族贵乐富昌、子嗣连绵。
15.民国·织绣轿帘
咸阳龙文物贺岁展展厅内还有一件正红底色的民国时期的织绣轿帘,为咸阳市彬州市文明和旅游局所藏。
轿帘全体呈四方形,以大红色羊毛织成。图画以各色玻璃珠管编织而成,外边为冰裂纹,帘心为蟠龙戏珠,龙下方为水波纹,龙四周饰五彩云纹及各种吉利纹饰。
轿帘顶部并排绣了四个吉语瓦当纹,从右至左的吉语分别为:永受嘉福、延年益寿、延年万岁、千秋万岁。
龙问答
1.龙的形象是怎么发生的?
“龙行全国——咸阳龙文物贺岁展”策展人、咸阳博物院陈设部主任田小华介绍,龙的形象来源与演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长时间交融开展的生动表现。
每个年代的龙,形象都具有其年代特征: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改变多端,秦汉龙威武刚毅,魏晋龙潇洒洒脱,唐宋龙华美绮丽,明清龙威严至尊。
龙的造型虽历经数千年,但从形象到内在,一直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天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明的交融同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量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表现。
龙是我国古代先民臆造出的一种神物,现在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象距今约8000年。此刻的龙犹如一条颈背有长鬣的蛇形动物,它所昭示的意义,更像是横亘在天穹上的银河或星云。在上古年代的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一起先人宓羲和女娲便是人头蛇身的形象。
商周时期,龙纹饰成为青铜器及玉器上的首要图画,龙形增加了龙角、龙鳞,外形上威严、凶狠。龙现已从动物的实质,上升到能与上天交流的神兽。春秋战国时期,龙形状改变愈加丰厚: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龙除了被赋予引领亡魂升天的神能,成为上天的使者外,更是具有了它最重要的神权:操纵降雨。从此,龙在我国这个农耕文明的社会里遭到数千年的推重。
2.最早的龙文物何时发现?
我国现在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象是距今8000年前的辽河流域兴隆洼文明石块堆塑龙,这是1994年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开掘时发现的。这条石块堆塑龙用巨细平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
另一件非常重要的龙,出土于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仰韶文明墓地,距今约6500年,是用蚌壳拼砌而成的龙形象。
在彩陶上制作龙纹,源头能够上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明。出土于宝鸡北首岭遗址、现藏于我国国家博物馆的鸟衔鱼纹彩陶壶,壶身生动地制作着一幅水鸟衔鱼图,被水鸟衔住尾巴的大鱼,背部和腹部的鳞纹并不对称,鳞片也和一般鱼鳞不同,像鱼又非鱼,有研究者以为,这是最早的龙纹之一。
继半坡文明后,是距今5600年—5000年的庙底沟文明杨官寨遗址,在杨官寨遗址出土了龙纹彩陶钵,有学者以为陶钵上的纹饰表达了“一雌一雄,双龙戏珠”的情形。
3.皇家何时独享龙形象?
田小华介绍,在唐代曾经大众常有穿戴龙纹者,宋至清末,皇室独享龙纹饰的形象运用权。
宋仁宗时,皇帝以为显贵而受民众敬爱的龙应该是皇家和官员独享的神祗,1036年他下达诏令,制止女人以“奇巧飞动若龙形者’来做首饰。宋徽宗在1111年出台规则,凡有人用“龙”来做装修,判徒刑二年。一起制止全国大众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来给自己和子女取名字。
元朝树立后,1270年出台规则,制止全国大众“编织日、月、龙、凤缎匹”。但皇权终究无法约束民间对“龙”的爱崇,元朝时民间开端呈现四爪龙纹,以此绕开政府禁令。
朱元璋称帝后出台规则,全国官吏大众除了不能运用龙凤图画外,民众还被制止运用玄、黄、紫三种色彩。制止道观梵宇雕琢刻画龙凤。一起,拟定补服准则,不同官员都有特定的瑞兽纹饰装修服装,以此显示其等第的高低。
清代前期,清政府拟定了愈加具体和苛刻的准则来保卫皇室的庄严,政府持续沿袭补服准则,但皇帝能够将自己的四团龙补常服恩赏给有功的重臣,不过在恩赐前会把龙的五爪挑去一支。
由于皇室独享的联系,龙的形象越发标准,也因而被赋予了君王相同的脾性。
4.国人何时自称龙的传人?
1942年,闻一多在《宓羲考》提出,华夏民族是我国很多氏族的整合体,龙是这很多氏族原有图腾的复合体,是中华民族一起的图腾。
同年,美籍旅华作家赛珍珠宣布小说《龙的传人》,该小说描绘了我国一般大众在日寇蹂躏下不平的生计状况。随后,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部电影向国际传达我国人民怎么艰苦卓绝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犯的一起,也助力了“龙的传人”这一形象的开始成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跟着我国改革开放走上富足之路,并经过外交途径处理了香港问题,海外华人创造歌曲《龙的传人》,并于1998年经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使该曲火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曲投合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期望国家富足、民族复兴的一起志愿,引起了人们的激烈共识。
自此,“龙的传人”这一说法遍及被我国人承受,并引以为荣。 记者 大意振/文 赵彬/图
坐落新北市泰山区的明志书院有“北台首学”之称,是台湾北部的榜首所书院。所谓“明德惟馨,景行壮志”,书院取“明志”为名,启示后人志存高远,“成致远之器”。院舍原为一进三间的红砖三合院子,房顶保存典型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