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留念

liukang20243天前群众吃瓜565
又至清明,在这个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人们怀着敬重与追思,纷繁奔赴各大赤色留念场馆,思念革新先烈。春风携着哀思,清明承载追念。3月份以来,在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留念馆,大批党政机关、驻军部队、企事业单位、校园和社会集体纷繁前来打开思念观赏活动。
“让咱们聚集‘崇奉的力气’这个主题,走进西路军,走进那段撼人心扉的前史,去领会和感触那前史深处的激烈震慑……”耳边是讲解员亲热的言语,眼前是一幅幅宝贵的前史图片,在清明时节,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留念馆已经成为人们思念革新先烈、传承赤色基因的精力殿堂。
据统计,自3月中旬起,留念馆便迎来祭扫热潮,每天来留念馆观赏思念革新先烈的观瞻人员在2000人次左右,单日最高人次达80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留念馆《崇奉的力气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士在青海》常设展、《新中国从这儿走来》主题展、《“画”说西路军——我心中的赤色回忆》学生画展,单日最高人次达12000多人,15天三展合计招待集体单位1406个,招待来园祭扫社会各界大众超10万人次。
以清明为笔,续写赤色文明精力华章
4月3日,初春的西宁清晨时分,向阳穿透薄雾,洒在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留念馆庄严肃穆的修建上。留念馆前宽广的广场上,祭扫的人群似涌动的潮水,手持鲜花,面庞凝重。“向革新先烈敬献花篮!”跟着主持人洪亮的口令,身姿挺立的礼兵迈着坚毅有力的脚步,将花篮稳稳抬至留念碑前。全体人员垂首默哀、深深鞠躬,幽静的广场上,只要和风拂动旗号的动静,寄托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无限追思。
“每年这个时分,大批祭扫人群都会按期而至,而本年的祭扫人群呈现出与从前不同的鲜明特征。本年的祭扫人群中,家庭集体的身影明显增多。在留念馆前,随处可见三代同堂乃至四代同堂的家庭。”留念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石碑无言书壮志,金菊似阳映丹心。在这儿赤色文明得到了传承与重生。
以年月为笔,串联往昔峥嵘年月
典礼完毕,人们怀着敬重的心境,有序步入留念馆。馆内,一幅幅宝贵的前史图片、一件件承载年月痕迹的文物,将西路军那段艰苦卓绝的战役年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讲解员的声响消沉而有力,叙述着西路军兵士们在极点恶劣的条件下,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凭借着坚决的抱负信仰、坚强的革新意志和大无畏的献身精力,在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上,与敌人打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业绩。每一段故事,都让在场的人们殷切感触到革新前辈们为了抱负和信仰,不吝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决决计。
一位头发斑白的白叟在观赏过程中,脚步缓慢,不时停步注视。他眼中泪光闪耀,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白叟慢慢说道:“我的父亲也是一位武士,在我儿时,他常给我讲起战场上的硝烟与战友们的献身。今日来到这儿,看到这些宝贵的前史材料,我愈加深刻地体会到革新前辈们的巨大与艰苦。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平和,咱们绝不能忘掉。”
以故事为笔,传承赤色回忆长歌
大学生李璐说:“从前对西路军的前史仅仅一知半解,这次来到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留念馆,真实感触到革新前辈们的巨大。他们的精力对咱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从前,赤色祭扫活动多以单位、校园安排为主,现在越来越多“95后”“00后”“05后”自发前来。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祭扫方法,而是带着自己的考虑和探究,走进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留念馆。有的年轻人手持录音笔,仔细记录下讲解员的每一句话;有的则用手机拍照文物和展板,预备回去后深入研究。
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留念馆负责人表明,近年来,跟着赤色文明教育的深入打开,越来越多的人挑选在清明节期间来到留念馆,思念先烈,罗致精力力气。这些川流不息的观赏者,不仅是对西路军前史的铭记,更是对赤色精力的传承。西路军精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足、民族复兴而不懈斗争。
清明,是追思的时节,也是传承的关键。人们在祭扫中铭记前史,在思念中罗致力气。
“在新年代的征途中,咱们要以先烈为典范,不忘初心,砥砺猛进,将革新精力传承下去,书写无愧于年代、无愧于公民的绚丽华章。”青年人的言语不断在人们的耳边回响。(记者 王琼)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各地网友送鲜花吊唁张纯如:不能忘却的留念!

各地网友送鲜花吊唁张纯如:不能忘却的留念!

2024年11月9日,是张纯如逝世20周年。她生前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翻阅国内外材料,撰写了《南京暴行:被忘掉的大屠杀》一书,让西方干流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本相。在美国加州圣何塞...

不能忘却的留念!广州市退役军人业务体系举办国家公祭日留念活动

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广州市退役军人业务体系多方式展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留念活动,吊唁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同胞,思念在民族解放奋斗中作出巨大贡献和壮烈献身...

不能忘却的留念!一个百年书院的“精神家园”何故被点亮?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冲 通讯员 张晓曦来了,来了!白发苍苍的陈氏后人从云南、从上海、从杭州……从五湖四海赶来了!刚刚在北京参与完座谈会的亲朋代表再接再励地赶来了,全国闻名的考古专家也特地从杭州赶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