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赤色保藏馆内的“革命勇士英名录”中有张东生勇士的信息。
葛昌年(左)和葛奉年(右)手持勇士叔叔葛安土的“革命军人献身证明书”。
中共台属特委机关原址留念馆内记载着辛家齐勇士的信息。
刘春 图/视频
编者按 75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伟前史画卷中,“打过长江去”的解放军是主角,为打扫渡江妨碍而献身在长江北岸的勇士们相同是主角。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龙窝口战争勇士合葬墓中的40名勇士,以血肉之躯为战友扫清渡江之路,自己却倒在了渡江前夕、解放前夜。
为国家为公民拼过命的英豪,共和国一向铭记、长江一向铭记。继2023年“70年·70人,帮自愿军英豪‘回家’”专题寻亲之后,本年,专题寻亲举动发动第二季“长江的铭记·点亮龙窝口战争勇士回家路”。举动由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新华日报社、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业务作业领导小组联合主办。新华日报将跟进报导寻亲进程。
□ 记者 刘 春
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大街前葛村向东瞭望,直线间隔四五公里外的同山上,有一处小小的土堆空冢,聊以寄予葛安土勇士一家的怀念。直到江苏来人,这份氤氲70多年的怀念才有了详细方位——魂牵梦绕是长江,本来勇士长逝在长江边上的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在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口岸大街徐桥社区麦田边的40名勇士合葬土墓,是勇士原始安葬处。相隔不远处的田河勇士陵园里,还有勇士们的正规墓。75年前,勇士们献身于渡江战争前夕的龙窝口战争中,当地同乡安葬了勇士,并为勇士守墓75年。为庆祝新中国建立75周年,让英烈们和亲人“重逢”,6月5日,由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新华日报社、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业务作业领导小组主办的寻亲举动正式发动。26日起,寻亲专班带着第一批头绪到浙江寻访,成功找到3名勇士的亲属,他们是上虞勇士张东生、奉化勇士葛安土、黄岩勇士辛家齐。
6月26日 上虞 大雨
勇士张东生:
长江北岸有他最终的身影
“70多年前,同村参与渡江战争的老兵张伯苗带回消息,说我小爷爷献身于长江,现在才知道是安葬在泰州了。”6月26日,记者随寻亲专班来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大墩村,勇士张东生的孙侄女张凌飞细心询问着小爷爷的献身信息,他们一家火急想知道更多关于亲人的消息。
大墩村是此次外出寻亲的第一站。寻亲专班领队、泰州市退役军人业务局优抚表扬处处长张华随身携带着一张表格,上面印有40名勇士合葬墓中14名勇士的亲属头绪,都是由第三野战军第20军兵士的子孙们自愿供给的。头绪细化到勇士的部队挂号姓名、曾用名、地方志姓名、勇士墓姓名、中华英烈网姓名、部队原籍信息、入伍年月、献身时所在单位、献身时职务、献身时刻、献身地址、安葬地址等信息。这些是适当宝贵的头绪,其中有4条指向浙江。
在勇士张东生的侄子张国光家中,小院里三角梅开得正旺,三层独栋小楼被打理得一干二净。“我叔叔离家时,处处战火纷飞,乡民吃不饱饭。现在平和安靖的日子有一份是叔叔的劳绩,他是咱们宗族的自豪。”
张国光的父亲生前常向张国光提及勇士张东生。说起叔叔,70多岁的张国光眼里泛起泪光,“叔是家中小儿子,脸型长长的,个头不高,1.7米左右,献身的时分还未成婚……”同村一同从军的张伯苗后来回乡,说在泰州江边见过张东生,但在江南上岸后就再没见过了,可能是挂彩不治。张国光说,“父亲张水泉大我叔叔张东生十来岁,长兄如父,爱情很深,叔叔献身是父亲心里的痛。”
同村的谢瑞生也一向在热心找寻张东生的消息。81岁的谢瑞生告知记者,他记住张水泉家门口曾挂过一块牌子,上书“张东海勇士”。张东海是张东生吗?永和镇人武部副部长罗一鎣查阅留存材料,在1983年记载的一条补白信息内找到答案:“张东海,曾用名张东生”,档案其他信息也均符合。
永和镇百官步行街上有个赤色保藏馆,馆内一份“革命勇士英名录”上记载着上虞一带的勇士,记者在这里看到了勇士张东生的消息:“张东生,男,1917年生,朱巷乡大陡畈村人。1944年入伍,职务不详。1949年永安洲战争献身。”勇士张东生人生的起点大陡畈村,后来与高墩村并村,成为永和镇大墩村。而他人生的结尾永安洲,坐落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张华介绍,1949年4月8日,为打扫渡江战争前江北沿江的妨碍,第20军、第23军炮兵合作华东警备第六旅首战龙窝口南首的靴子圩。历经48小时,剧烈战争成功完毕。在这场战争中,全团有388名官兵伤亡,当地乡民自发安葬了40名勇士。
江苏人的登门拜访,让张东生勇士的家人得悉了勇士的更多信息。“永安洲是小爷爷献身地,也好比是第二故土,谢谢泰州人帮咱们安葬祭扫小爷爷。”张凌飞说,今后每年冬至、清明,他们家想去泰州为小爷爷祭扫,如有条件还想完成爷爷夙愿,让小爷爷过长江,回江南,落叶归根。
6月27日 奉化 大雨
勇士葛安土:
自愿从军,让兄长留在家中
“革命军人献身证明书烈字第04607号 葛安土同志于1943年7月参与革命作业 在新四军一纵队三师九团任排长……”6月27日,79岁的葛奉年和71岁的葛昌年拿着勇士叔叔的“革命军人献身证明书”、家谱,早早等候在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大街前葛村社区服务中心,抬头期盼来自江苏的寻亲专班,等候勇士叔叔的消息。
“世放公三子,字德光,名安土”,葛氏宗谱中记载着葛安土的信息。葛奉年、葛昌年兄弟告知记者,1923年出世的葛安土是遗腹子,在家中排行老三,是最小的孩子。其时日子困难,二哥很小就被过继到人家,葛安土在大哥葛安友的保护下长大。
1943年前后,时局动荡,国民党处处抓壮丁,一家凡是有两个儿子,就要派一人去交兵。20岁的葛安土不肯哥哥被抓壮丁,就悄悄跟着表哥参与浙东“三五支队”,这是一支活动在浙江省东部四明山区域的游击队。起先,葛安土在宁波余姚市梁弄镇一带打游击,遭到前进思维洗礼后参与共产党,尔后随部队转战泰州一带。
葛奉年和葛昌年是葛安友的儿子,“父亲在世时不肯提及小叔。”葛奉年说,小叔献身的事一向是父亲深埋心里的痛,每次说起都声泪俱下。
1943年7月弟弟外出后,葛安友就很少收到他的消息。他在梁弄打游击时,还摸黑回家过两次,仓促与家人时间短聚会。再后来,家里就没了他的消息,直到渡江战争完毕,葛安友才从相同从军交兵的表哥口中得知,弟弟葛安土在渡江战争前夕献身了。其时,老母亲忽闻凶讯,没多久便与世长辞。葛安友安葬好母亲,又在周围垒起一个空冢,寄予对弟弟的怀念。
“咱们乐意小叔和他的战友一同长逝泰州。今后清明前后,咱们一家想带一捧家园的土,到泰州看望小叔。”葛奉年说。
6月28—29日 黄岩 小雨放晴
勇士辛家齐:
从军上战场,不做亡国奴
泰州的40名勇士合葬墓石碑上,刻有姓名“辛家兵”,比对中华英烈网却只能找到“辛加齐”。
500多公里外的浙江台州,辛家齐勇士的侄子辛明杰和辛明法,一向有个疑问——家门口的中共台属特委机关原址留念馆墙上写着“辛家齐1947年在孟良崮战争中献身”,可当年参与渡江战争后返乡的堂伯母蒋夏香却很笃定地说过,在渡江战争前夕见过辛家齐。
6月28日,寻亲专班从宁波奉化区辗转到台州黄岩区。轿车转入山路,开了近半个小时后,来到群山环抱中的桐树坑村,勇士的亲属已在村口等候良久。“父亲逝世前叮咛咱们,不要忘掉小叔。”辛明杰介绍,当地风俗是每到冬至、清明、大年初一,亲人就要团圆,这些天里他们吃饭前都会在心里想念小叔。
一俟碰头,两边心里的疑问这才打消了。勇士的姓名应当是辛家齐。历经70多年,40名勇士合葬墓石碑两次替换,寻亲队再次细心核对老版石碑,总算模糊看清石碑上写的正是“辛家其”,后来的石碑讹谬为“辛家兵”。辛家齐曾参与孟良崮战争,后又跟着部队一路向南。因消息不通,家人认为他在孟良崮战争中献身,实际上却是献身在渡江战争前夕的龙窝口战争中。
在桐树坑村,处处可见赤色元素。台州市黄岩区退役军人业务局优抚表扬科科长金国华介绍,桐树坑是1941年10月至1942年11月中共台属特委机关驻地,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台州的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桐树坑犹如一块磐石,牢牢地扎根于高山顶上,被称为“高山上的战争堡垒”。
在这样的赤色气氛里,桐树坑村参与革命者很多,辛家齐一家出去的人最多。村里的老革命都是和辛家齐一同长大的,提到他参战没能回来,无不伤心落泪……“从军上战场,坚决不做亡国奴!”带着这份信仰,辛家齐家中先后有4人走上革命道路。“除了小叔,咱们家还有二伯、堂大伯、堂伯母参与革命。”辛明杰向寻亲专班展现家中留存的记载,1925年出世的辛家齐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仰视留念馆墙上辛家齐勇士的生平简述,听着他的战争故事,寻亲队员心中充满了对勇士的敬仰慕名之情。石碑姓名背面是这样热血的兵士,他勇敢献身时才二十出面。“不到现场,无法这样明晰地知晓勇士状况。”张华慨叹。
6月29日下午,寻亲专班完毕浙江站寻访,这一路有收成也有惋惜。循着4条头绪,寻亲专班成功找到3名勇士的亲属,而宁波市鄞州区陈金根勇士的亲属则未能找到。但寻亲专班表明,只需有头绪就不会抛弃找寻。回到江苏稍作休整,寻亲专班行将再动身,为10多名家园在山东的勇士寻亲。
记者手记
是勇士也是“雏鹰”,他们是家中的小儿子
□ 刘春 王晓映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绵长的湿润。”在浙江一场接一场的“暴力梅”中寻亲,就想起浙江作家余华曾写过的话。找到勇士亲属,听他们吐露70多年的怀念,这“绵长的湿润”刺痛人心。
此行浙江寻访的3位勇士都是家中小儿子。勇士们并非天然生成便是勇敢杀敌的兵士,他们曾像雏鹰一般,是承欢爷爷奶奶膝下的小孙子,是爸爸妈妈偏心的小儿子,是兄长分外照顾的小弟弟,是家人眼中永葆青春的孩子。但他们正值青壮年,自愿从军报效国家,让已成婚生子的兄长留在家中。这是中国人在家国之间的情意选择。
咱们一路南下,帮勇士“回”了家。600多公里路,虽风雨兼程,但勇士家园都通了高铁,食宿便当,更见秀丽浙江,青山绿水,一派丰饶。大江东去万古奔腾,千帆竞渡万家灯火。寻亲记者想向勇士陈述:“你的家园和平、和乐、充足,这盛世如你所愿。”